六字真言-梵文为ॐ मणि पद्मे हूँ,英文翻译为Om Mani Padme Hum,汉字音译为唵(an)、嘛(ma)、呢(ni)、叭(ba)咪(mei)吽(hong)

人與佛之間
文章來自網絡作者不詳
禅宗創始于南北朝前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。他在佛教釋迦牟尼“人皆可以成佛”的基礎上,進一步主張“人皆有佛性,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啓發而成佛”。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“頓悟成佛”說。唐朝初年,僧人慧遠承襲道生的“頓悟成佛說”,並將達摩的“修行”理念進一步整理,提出“心性本淨,只要明心見性,即可頓悟成佛”的主張。
禅宗時世主張學佛不必打坐,禮佛不必讀經,也不必出家,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。禅宗認爲,禅並非思想,也非哲學,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心靈世界。禅宗思想認爲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,故不立文字。禅宗認爲要真正達到“悟道”,唯有隔絕語言文字,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沖突,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,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。
禅宗爲加強“悟心”,創造許多新禅法,諸如雲遊等,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。禅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、因果、過去、未來,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,從而“超凡入聖”,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,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。禅宗並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,而是隨著某種機緣,偶然得道,獲得身處塵世之中,而心在塵世之外的“無念”境界,而“無念”的境界要求的不是“從凡入聖”,而更是要“從聖入凡”。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,而是精神生活不同。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,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,換言之,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