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建文

莫建文,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,國家一級美術師。1952年生于廣西柳城。1982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獲學士學位留校任教。1987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,研修中國人物、山水。1993年調任深圳市寶安區群衆文化藝術館曾任創作部主任、深圳市寶安區美術家協會主席、寶安畫院院長、HK中國禅林畫院顧問。

曾在中國美術館、深圳博物館、桂林市美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展;在新加坡、日本舉辦藝術交流展。在《人民日報》、《光明日報》、《文化報》、《文藝報》、《美術》、《美術之友》等報刊、雜志上多次發表作品並作專題介紹。《莫建文山水畫賞析》被收入至《今日中國美術》。

莫建文先生近照
莫建文先生近照

出版著作

《莫建文畫集》 著 嶺南美術出版社·1996年
《莫建文圖像記錄》 著 江西美術出版社·2003年
《莫建文人物畫清賞》 著 香港新時代出版社·2004年
《莫建文山水畫清賞》 著 香港新時代出版社·2004年
《莫建文中國畫清賞》 著 香港心源美術出版社·2005年

展覽獲獎

工筆水墨畫《壯鄉三月三》在1999年“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”由中國文聯、中國美協聯合主辦的中國畫優秀作品征集中評爲優秀作品;
山水畫《苗山秋色》四條屏在2003年11月深圳市第六屆鵬城金秋美術作品展中獲金獎;
工筆人物畫《春》在2002年9月獲深圳市美術作品金獎,2002年11月獲廣東省大地彩虹美術作品金獎,2004年12月獲第12屆中國人口文化獎銅獎;
水墨人物畫《歲月》在2007年深圳市第八屆鵬城金秋美術作品展中獲金獎;
人物畫《消防兵速寫》在2008年廣東省第九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展中獲美術金獎。

作品欣賞

mmexport1475006386252

mmexport1475006373333_%e5%89%af%e6%9c%ac

102_2552

莫9

莫14

mmexport1475006595061

mmexport1475006609663_%e5%89%af%e6%9c%ac

mmexport1475005814420

mmexport1475005904479

mmexport1475005930232_%e5%89%af%e6%9c%ac

mmexport1475005955538

mmexport1475006028722

mmexport1475006039534

mmexport1475006141499

mmexport1475006268600

莫15

莫7

莫8

莫1

創作漫談

讀小學的時候,我對課本常翻不厭是因爲課本裏有許多好看的插圖。看到好看的風景就想把它留住,于是就有了想畫畫的念頭。這是引我走上藝術之路的緣由。
不敢想象的是,經過多年折騰,命運之神竟然把我從窮鄉僻壤的小山村帶進了夢寐以求的藝術殿堂,成爲一名藝術大學的學生,而後又留校任教,成爲一名大學教師,從此走上了一條教學與藝術創作的道路,因而我特別的珍惜它。
有人說,畫畫的人真潇灑、浪漫。對于一些人來說確實如此。但我認爲藝術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,特別是我的悟性差,有現成的不會取巧,偏要從難求實,想畫出些新名堂,每每作畫思考半天,總是試圖在紙上看出點什麽東西,而後方肯下筆。千筆萬筆,力求筆筆到位,決不敢有半點取巧、懈怠,把畫畫當成宣泄情感的一種最佳方式。有人說:“老莫的畫特滿特黑”。從開始學畫至今,常常因爲經濟問題,用紙不敢大手大腳,每作一畫總想畫上許多東西,竊以爲這樣既能宣泄情感,又能達到節約紙張的目的,久而久之,養成習慣,就成了我作品的風格和特點。
也有人說:“老莫的畫有傳統筆墨,有味、耐看”。聽到朋友們這種對我辛勤勞動的誇獎,我已極爲滿足。中國傳統繪畫博大精深,熔鑄在藝術之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、美學觀使之成爲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。我沒有前輩們那樣淵博的知識,談不上有多少傳統,只是努力去做罷了。我們這代人文化底蘊不足,自身修養亟待提高,如何看待傳統、如何繼承與創新,是無法回避的大問題。台灣作家黃俊傑說:“因中國歷史傳統富有強烈之延續性,故而一切文學之研究必先能守舊而後才能開新”。“一切人文社會科學之論述如能根植而能進爲縱面之繼承,並寓開來于既往”。繼承傳統而不囿于傳統,學習他人而不亦步亦趨,越是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。這大概是我的藝術觀。
從事藝術生涯屈指算來,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。在我看來,繪畫是來自一種隨性而生、隨意而作,繪畫的欲望是出于內心一種本能的沖動,源自真心的喜歡。我不贊成空洞的說教,喜歡自然、樸實、本真、本源的創作基調;我也不贊成把藝術創作同現實生活分割開來,藝術不能同生活脫節。任何一個畫家,沒有生活的積累,就不可能創作出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品。

mmexport1475006401948

名家點評 

題畫詩偶想-謝雲
讀畫家建文畫,因思題畫詩久違,且拾之。
題畫詩乃中國古典詩歌這生色之一頁或可稱一支吧,寄畫生意或因意生畫,詩情畫意,相得益彰,流美深溢。明徐文長之題畫詩,清石濤之題畫詩,鄭板橋寫竹蘭詩,清八怪題畫詩集大成,豐厚遼闊;當代齊白石的題畫詩于畫面形象的延伸和補充,加深思想內涵,留下多少美的享受。這就是中國畫詩文題跋美學之所在,爲世界畫格絕創絕唱。畫因詩傳,詩征畫傳,這也是中國詩畫文脈薪傳。中國水墨畫乃中國文化的重要牌號,先人慧智慧才之功,讓後人于美學傳繼欣賞上思接千載,日月留香,五內萦懷之。又相照于中國古典戲劇以韻文詩句爲詞,馀響千秋之爲國粹,國其寶之。
于此,我拾筆爲畫家建文畫題寫詩跋,亦吁嗟之雅拾頌也矣。讀建文畫,想象之,賞識之,敘吟之。
一副秋天候鳥之豈有棲遊畫,墨暈淋漓,又似聞其聲,把我帶回遠別之家國秋信,題呤之。兒時記憶入啚扉,蕩蕩清波逐翠微,柳葉垂垂風暖暖,南飛歸雁又襟期。
芝草琅玕翠滿叢,天恩雨露發青蔥;故園東望波漣綠,煙暖晴川眠雁慵 。
一幅兩人坐于山脊上看山,空蒙山色,遠深霧繞,清光之度,讓我聯想人生操守情,抒之。
霧裏看山多少趣,芸箋染處意相生;幽芳空谷三千界,氣象高閑操守情。
色耶象耶,紫砂壺東倒西歪,蒼蒼莽莽,雅筆間掩映襯托了我的一點茶趣幽情,揮之;吟建文紫砂壺畫:
賞心我啜茶,滿碗雲腴芽;輕泛菲菲綠,清風不我遐。
歌起紫雲台,枯腸七碗開;碗碗清淑氣,更爾對金罍。
題壺書一字,大篆取爲揮;篆畫之相映,清輝玉版回。
書面制壺傳,泉餐戀戀間;汲煮春味唱,相遇愛茶仙。
兩張畫一連四唱,寫畢精神爲之一爽,即煮大紅炮茶一壺,味之取香。
石濤言日:“丘壑自然氣理,筆墨遇景隨緣,以意藏鋒轉折,收來解趣無邊。”以詩文爲畫題跋,據以畫面空白大小,長短不一,不沾不離,信手拈來,尋味畫外之意,再把詩情付吟弦,樂何似也,識之。
謝雲(1929- )原名盛培。蒼南人。編審。中國綫裝書局總經理。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,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。著有《謝雲書法作品集》、《謝雲書法集》、《當代名家畫譜》主編。發表書評及詩歌共500多篇(首)。
2006年10月

莫3

名家評介莫建文
——清華大學教授 王乃壯
在一次偶然的機會,我去一位熟識的裱工處取畫,逢到不少尚未從板子上取下的山水畫、人物畫,問裱工是誰的大作,答爲一位青年畫家送來將要辦展的畫,我走近看落款上的題名是:莫建文。所以,我是先識莫建文的畫,而後才識其人的。
板子上的那些畫令我注目,那儲藏在畫家山水、人物作品裏的色彩和綫條,蘊藏在筆情墨趣中多有某種[獨白]之訴,是畫家本人[獨坐畫齋]面對面的情景交流。眼前尚未裝框的那些畫既無華麗渲染,更無矯揉造作,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力避塵囂,蓄意追尋自己心中的純淨與安詳。尤其是莫君的山水,使我聯想到蘇東坡的兩句禅詩:[溪聲便是廣長舌,山色豈非清淨身]。記得曾在某個刊物上見過莫君早年的一幅取名《落照歸鈴》的山水畫,其蓊郁繁密、層巒疊翠的藝術效果,很有山水大家黃秋原的味道。
一九九五年又在中國美術館看到了莫君的畫,同時又象與之晤談。在與莫建文短短的接觸中,我又深一層的獲知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某種質樸,這才是莫君的藝術追求所在。沒有一絲嘩衆取寵,也不媚俗,很似貝多芬田園交響樂中娓娓傾訴對大自然摯愛之深情,亦可窺出畫家確是在追求靈魂中高格調的藝術效果。
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有兩句座右銘:[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]。莫建文正是這樣一位在藝術上年複一年、孜孜以求的默默耕耘者。他不擅談吐,卻是那樣執著的尋找自己個人的精神意象。不辭寂途寞境,苦尋覓尋藝術創造的真谛。
莫君現居深圳鬧市,拒畫商制約,遐想自樂,心曠神怡,因此他的作品爲觀者提供了靜靜欣賞的意境,而入于成熟的高雅之格。
須知莫建文原是鄉土氣息濃濃的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人,自糼生長于山間、綠坡、翠竹、芳樹、靈石、田疇間。潑墨寫意,亦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小溪流淌,山村密布。看多了莫君畫中那充滿鄕土氣息的深情,可謂見其畫即見其人,一言以蔽之:[樸茂真摯,具有靈秀]。
莫建文的筆墨來自傳統,對黃賓虹老人的藝術進行過深入研究,然其能繼承傳統而不泥古。墨潤筆酣,又完全是現代人的筆墨,于沉著痛快中隱含抒情,精耕細作,他那密密層層的筆觸織出了一幅幅的佳作。天道酬勤,他獲得了應得的豐收。
莫建文八十年代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,留校執教了十年,兢兢業業。一九八七年北上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修深造,得京地著名高師親授,藝術更臻成熟。後由廣西遷居深圳,現爲深圳專業畫家,爲新興的現代化城市的飛速發展獻上一片濃濃的筆墨之情。

莫17

謝雲《姚有多讀莫建文畫稿的談話記錄》:
他路子是正,藝術表現與在學院進修時期比較,有很大進步,尤其是山水畫,很讓我喜歡。山水畫路子最正,筆墨好,對家鄉充滿感情的表現,親切、自然,每一張都是一種感受。
[新意出生活],就是說藝術創作需要表現自己熟悉的生活,寄真誠下苦功,造出情趣,苦功是造情之本,情趣是功力之用,這就是藝和術的關系。這兩句話,莫建文的作品裏有說明了,照此路子走,前途無可限量。他的同學有走窄了的,小莫走寬起來。
我說的不是不能變形,但變形是藝術加工,此中有度的問題。變形是更理想的表現,爲美的法則所制約,否則,不是藝術要求。可染先生的變,則是高深的發展。變是藝術發展的過程,要追求境界根于寫生。造景,寫景,是不同藝術方面,有一個聯系的過程,如李可染先生是統一起來了。寫生功強,造景可立在其中。
莫建文從生活中發掘景物,造于畫面,積累修養,不急于求成,他是大智若愚之用。照此發展是可評價其功求了,畫家作藝必須走這個路。
注:姚有多 原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宗旨弘揚中國禪林書畫,推動中國禪藝術的國際發展和繁榮,並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。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